首页 资讯 正文

炙炉?支炉!说几件听着耳生、见之不识的炊具

体育正文 191 0

炙炉?支炉!说几件听着耳生、见之不识的炊具

炙炉?支炉!说几件听着耳生、见之不识的炊具

有朋友读了前一篇写汤婆子的文章之后,希望我接着写些老物件(wùjiàn)。难得有读者喜欢,于是有了这篇(zhèpiān)关于“支炉”的文章。

在(zài)(zài)长辛店老物件(wùjiàn)博物馆的杂物货架(huòjià)上,扣着一口底部带有许多小孔的砂锅,标识牌上的名字是“支炉”。这东西(dōngxī)曾经在另一个老物件博物馆里见过(guò),标识牌的名字是“炙炉”(下图)。我就此(jiùcǐ)询问过一些老资格(lǎozīgé)的北京人,一致认为“支炉”是对的。旁边一位中年妇女好奇地问:“这东西是干吗用的?”我告诉她:“扣在炉子眼上,烙饼用的。”我小时候,我们家就用这种支炉烙饼,烙出的饼来(lái)火候匀匀的,不过常烙的是棒子面(即玉米面)饼。用它烙过白面烙饼吗?我不记得了。把玉米面擀得薄薄的,再小心地放在支炉上,这也很要点技术呢,弄不好饼就碎了。我二舅妈技术最好,她烙出的棒子面饼薄得跟牛皮纸差不多,吃的时候要一小(yīxiǎo)口一小口地“嗑”,香香的,脆脆的。(不知为什么,写到(dào)这儿我都想哭了!)

支炉跟砂锅(shāguō),都是用河道里的细砂土烧制成的,成本低,价格也便宜。房山学者杨亦武先生告诉笔者,房山区(fángshānqū)韩村河乡重义村过去有专门烧制砂锅、支炉的窑,近些年才不烧了。支炉、砂锅都是易碎品,有句俗话说:“窗户纸不捅不透;砂锅不打一辈子不漏。”能长久使用并(bìng)将(jiāng)其保存(bǎocún)至今的,一定是过日子心细的人家。

支炉旁边,有架木制的(de)饸饹床子。这东西不(bù)新鲜,可能也没人考证过它(tā)的历史。发明它的人并不简单:应用了杠杆原理和活塞原理。西方人用这两个原理发明了复杂的机器,而中国人用这两个原理来解决粗粮细作问题。要知道,用来(yònglái)压(yā)饸饹的,大多是玉米面、荞麦面、杂豆面,这类杂粮粗面是不能用来做抻面的,因为粘合度太低。所以,做压饸饹需要(xūyào)一种添加剂——榆皮面,不然的话,压出的饸饹条进锅就化成粥了。榆皮面,是用榆树皮与(yǔ)木质(mùzhì)之间那层褐色的膜碾成的,食用绝对安全。

用木饸(hé)饹床子压饸饹,必须架在柴锅灶上,体单力薄的煤球炉经不住(jīngbúzhù)它(tā)。那城市居民的粗粮细(xì)作用什么呢?用一种简易饸饹床子,铁皮质的,只有(zhǐyǒu)活塞没有杠杆。怎么“压”呢,用双手使劲(shǐjìn)“捏(niē)”,所以我们叫它“捏饹”。这东西也出现了老物件博物馆的展柜上。“捏饹”旁边,还有一个铁质的方形盘子,上下各有一条扁铁(biǎntiě)使之呈“中”字形,盘底钻有许多小孔,盘里放着个“小锄头(chútou)”——这是“攃(cā)饹床子”。用时,把它架在锅上,把和好的面团放在盘里,用“小锄头”来回碾压,挤出的面条便从小孔中漏入锅里。我小时候,一家从山西搬来的邻居家有这东西。我猜这种炊具可能是山西人发明的。

如今,用各种粗粮杂面做的饸饹已成为稀罕(xīhǎn)饭食。这类略显笨拙的老式炊具,自然也该进(jìn)博物馆了。(喜欢读我稿子的朋友,请加(qǐngjiā)关注,我后面还有两篇写老物件的。)

炙炉?支炉!说几件听着耳生、见之不识的炊具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